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9:51    次浏览
网购价格便宜、购买方便、款式齐全,让人有足够的选择机会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。不过,目前一些人沉迷于网购,有的甚至过度消费、盲目消费。网络商家是如何利用人们的心理特点营销的?其中哪些是满足、拓展消费者合理需求的创造?哪些心理陷阱需要提防?“剁手族”知多少东西买了一茬又一茬,实际利用率却很低;赶上一些商家造出的节日,甚至不惜财务透支、刷爆信用卡。“原本打算买个手机壳,结账时发现自己竟一口气挑中了4个不同颜色的手机壳、3根数据线、一个移动电源,还有一个手机自拍神器!”在北京西城区某网络公司工作的陈妍又一次开启了疯狂购物模式。陈妍常常被亲朋好友调侃为网络“购物狂”。小到牙膏、洗发水,大到热水器、洗衣机,这几年陈妍家里的吃穿用度基本都靠网购解决。“网购已经深入到我生活的每个角落了,早上到单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各大购物网站,看看当天有哪些新品上架,有什么打折优惠,看到便宜的就赶紧下手,每天能收到好几个快递包裹,如果哪天没有包裹来反而有些不习惯了。”“每次上网逛都搂不住,左逛右看就买多了,有时候买着买着都忘了自己最初要买什么了。”网购次数越来越多,陈妍发现家里的空间越来越小了。“很多东西买来不实用,比如前段时间跟风买了个手机广角镜头,效果一般带着还碍事,用了一两次就搁一边了。还有些东西买回来压根儿用不上,过段时间就送人或者干脆扔掉。”近年来,互联网的蓬勃发展,淘宝、京东、1号店等电商平台的出现,在改变传统销售格局的同时,也使网络购物成为不少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4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.7%,达到2.8万亿元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.6%。借助一些传统节假日和部分商家造出的节日,网络购物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。去年“双11”当天,天猫和淘宝销售额达571亿元,突破了去年的362亿元。不断刷新的网购数据背后,也出现了不少像陈妍这样沉迷网购的消费者。他们随时随地都在网购,东西买了一茬又一茬,实际利用率却很低,过度消费“根本停不下来”。时逢一些商家造出的节日,甚至不惜财务透支、刷爆信用卡来消费。“再买下去真的要剁手了!”去年“双11”后,在北京国贸某外企工作的徐晶晶刚刚在网上“血拼”完,随即就被账单吓了一跳。“五折优惠太有诱惑力了,那几天趴在网上购物,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不停下单,最后信用卡都刷爆了,只好申请分期还款。”徐晶晶说。上瘾背后有玄机一些人追求购物的愉悦感;刷卡消费削弱了人们对支付能力的认识;低价促销、人为“造节”等给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暗示。为什么网络更容易激发非理性消费呢?“‘女人的衣橱里永远都少一件衣服’,这不仅仅是物质占有状态,更是一种心态。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毅文认为:“购物狂”们重视购物过程远远超过购物结果。“加入购物车、提交订单、签收快递……网购打破了传统购物方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优越感,不少消费者沉浸在这种被尊重的服务体验中,享受着这种购物带来的愉悦感,渐渐对网购上了瘾。”